世界鞋都如履薄冰:兩性共同感受

時間:2023-10-28 18:10:59 作者:兩性共同感受 熱度:兩性共同感受
兩性共同感受描述::全世界每年生產的十雙新鞋子,就有一雙產自東莞,當地因而號稱“世界鞋都”。最近廣東媒體報道,今年東莞有上百家鞋廠因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經營成本增加,加上人民幣升值和政府持續收緊加工貿易政策,選擇倒閉或外遷,全廣東省倒閉的制鞋企業更多達1000家!  有分析指廣東省政府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希望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從珠三角轉移出去。也有業界人士指出,即將在明年元旦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才是“壓垮駱駝(鞋廠)的最后一根稻草”。  廣東制鞋企業主要集中在東莞、惠州、廣州、鶴山和中山這幾個城市,總共有5000至6000家。《羊城晚報》引述亞洲鞋業協會的數據報道,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已有1000家鞋廠及相關配套的企業,因各種因素或主動歇業倒閉,或被法院查封,或外遷其他地區。  東莞制鞋工人2002年的最低月薪標準是450元(人民幣,下同,約90新元),現在是690元,五年里增幅超過50%。實際上,整個珠三角的平均工資介于1000元到1500元之間,但企業仍然很難請人。“廉價勞動力”在珠三角,已經是過去式。  亞洲鞋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朱衛平指出:“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平均月工資成本比廣東便宜200元左右,所以廣東1000人的工廠,只招到三五百人,限制了制鞋的生產。”同時,江西、四川、湖南、江浙等地鞋業的崛起,分流了鞋業熟練工人和外地工人,廣東一些支撐不下去的工廠只能關門大吉。  亞洲鞋業協會主席、東莞市華堅國際集團董事長張華榮透露,該公司以前給外國品牌代工獲取微薄的利潤,一雙鞋只能賺1、2美元(1.44至2.88新元),而平均出口價在14美元左右。原材料價格、水電費用、廠房租金不斷上漲,但加工費和產品價格沒漲,使許多工廠難以為繼。  朱衛平說,中國政府宣布從今年8月1日起擴大了《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東部地區從事加工貿易企業必須把保證金如實交給銀行管理,中西部地區則不受此限制,使東部地區企業的資本成本一下提高了10%以上。  此外,去年10月,歐盟宣布對中國皮鞋企業征收16.5%的反傾銷稅,為期兩年。今年6月,臺灣也對大陸6類鞋靴產品課征43.5%的反傾銷稅。有業內人士認為:“要不是今年歐元對人民幣升值較快,中國鞋企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東莞美麗華鞋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鞏倫貴、清遠萬邦鞋業協理郭煒文告訴本報,人民幣升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抵銷了原材料漲價的沖擊,真正動搖一些企業繼續經營的信心,是即將實施的《勞動合同法》。  新法規定,雇主如果雇傭工人超過一個月未與受雇者簽訂勞動合同,得支付工人每月兩倍工資。同一雇主只能試用工人一次,最長不超過六個月,并簽訂三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如果工人受雇滿十年、或連續訂立兩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雇主就必須與工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廣東律師陳永忠估計,新法將使企業雇工成本增加8%以上。東莞厚街松江鞋材廠董事長柏再駿認為,新法使得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制鞋業首當其沖。“如果按照規定,每月起碼要支付給每名普通工人2000多元。”  “要么轉型,要么就倒閉,做低端產品的企業是沒辦法挨過去,我估計厚街鞋廠至少有40%適應不了。這絕對是一次革命。” 《勞動法》提高經營成本 和企業法律風險  今年10月24日,曾經是東莞鞋業代表性企業、擁有4000名工人的常登鞋業(臺資)宣布停業,并付出超過《勞動法》規定的4000多萬元經濟補償金。郭煒文認為,《勞動合同法》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法律風險,一些企業感到經營前景黯淡,像常登鞋業便選擇在經濟補償成本較低的時候,干脆結束營業。  一些業內人士則認為,制鞋企業停產的根本原因是利潤降低。一般替國際品牌代工生產的利潤,介于5%至8%之間,新法對企業而言是“雪上加霜”。  亞洲鞋業協會統計,廣東已經有約25%的鞋企到越南、印度、緬甸設廠,50%到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省份設廠,只有25%還在觀望。盡管廣東成本不斷提高,甚至高過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但外移的廠家還得面對其他地方產業鏈配套不完善,交通成本增加的問題。  中國商務部前副部長、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認為,未來東莞應發展高端產業,成為以研發、設計為主的制造業基地,打造中國品牌。鞏倫貴說:“如何把品牌做成名牌,是一個如何取得質量飛躍的問題。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對每個企業而言都是必然發展的方向,而現在企業正面對一個重新洗牌的陣痛過程。”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世界鞋都如履薄冰-兩性共同感受】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