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明朝三世英烈的馬家將馬芳,以區區兩千大敗三十萬蒙古鐵騎?:兩性共同捧持

時間:2023-12-05 04:34:22 作者:兩性共同捧持 熱度:兩性共同捧持
兩性共同捧持描述::明朝三世英烈的馬家將馬芳,以區區兩千大敗三十萬蒙古鐵騎? 作者:陳二虎 一、小千總上書兵部引起軒然大波 有歲月就會有歷史,有歷史就會有英雄,時光承載著悲壯的往事,回眸戰云密布的大明王朝,讓我們領悟馬家將的風采。 說起歷史上的英烈,人們自然會想起北宋的楊家將,被小說家演義的蕩氣回腸,而明朝的馬家將不遜色于楊家將,一門三世,多人為國捐軀,血灑疆場。 自朱元璋推翻蒙古大元王朝,蒙古部族依舊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脅,鐵馬強弓,令大明邊陲硝煙不止,有效地防御蒙古鐵騎,也是明庭上下最大的心病。 明嘉靖年間,宣府總兵手下一個小千總上書兵部,總結了蒙古騎兵的三大特點: 其一、蒙古人自小生活在馬背上,擅長騎射是與生俱來的,生存必須具備的條件,這是明朝士卒無法與之比擬的; 其二,蒙古人仰仗兵疾馬快,靈活多變的特點并沒有什么戰法與戰術,來了就打,打了就走,以掠奪財富為目的,讓你摸不透; 其三、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不像農耕民族這樣定居生活,以游牧逐水草,居無固定,所以集大軍進剿也很難找到其主力,反而消耗了實力。 因之,對付蒙古人騎兵,我們現在的依托城池,以守為主,或下營結寨將會永遠落于下風,處于被動局面,而且兵力分散,戰斗力不強,被蒙古騎兵輕易地攻破。 對付蒙古鐵騎,最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騎制騎,以快制快”,掌握主動權,訓練我們自己的騎兵,讓蒙古人的優點無處發揮,才是制勝法寶。 這份奏章立刻引起軒然大波,朝中的官員們認為:可別扯了,這個人在作夢吧,“以騎制騎”,戰馬在哪里?“以快制快”,我們的戰馬有蒙古人的戰馬快嗎?我們的士兵有人家的弓鋒利嗎?有人家的騎術精通嗎?不固守城池,與蒙古人野戰,分明是驅羊入虎口。 于是,兵部的官員把這個上折子的小千總好一番訓斥,說他不懂邊務,胡說八道。 那么這個小千總是誰? 這個千總姓馬名芳,字德馨,山西蔚州人(今河北張家口蔚縣),其家是大明王朝宣化地區的邊防農戶。 馬芳小的時候,蒙古人入寇,與父母失散,他小小的年紀就被劫掠到蒙古為奴,給蒙古人干活,然而馬芳天性聰明又肯吃苦,很快習慣了蒙地的生活,精熟騎術,同時與蒙古人學習制作弓箭,與漢人學習識字,頗受大人們的喜歡。 一晃,馬芳從一個兒童長到十六、七的少年,他成了蒙古俺答汗帳下的一個親兵。 有一次隨俺答汗狩獵,從密林深處竄出一只猛虎,直撲俺答汗,隨行的人一時驚呆了,馬芳第一時間反映過來,敏捷地開弓一箭射死老虎,救了俺答汗。 俺答汗十分高興,就提拔馬芳為親隨小隊長。雖然馬芳得到蒙古俺答汗的信任,但他自被掠入蒙地,時時刻刻都想著回到大明王朝,如今,他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也就為他回到故鄉創造了條件。 不久,馬芳又一次隨同俺答汗到大同一帶打獵,他乘著夜色的掩護,盜取一匹快馬,溜出大營,一溜煙就逃回明境。 正巧明朝大同總兵周尚文招募士兵,他就投到周尚文帳下,由于馬芳精于騎射,又熟悉邊境情況,很快就得到周尚文的賞識,成了騎兵隊長,屢建戰功,升職為千總。 于是,他上書兵部提交了“以騎制騎、以快制快”的建議,卻得到訓斥。 二、兩千打三十萬 但馬芳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手下訓練成精通騎射的行家,挑選精兵良馬組成精騎分隊。冬春之際,他時常在夜里派出小股精騎深入大草原,目標都是蒙古兵馬屯集糧草和圈養馬匹的地方,快速劫掠,迅速返回,撤退時縱火燒草原,摧毀蒙古軍隊的作戰資源。 英雄立馬有雄心,叱咤風云若有神。 仗劍不須軍百萬,明朝而今有能人。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蒙古俺答汗親統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大明的京城殺來,上下震驚。因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后,雖然蒙古鐵騎經常入寇,但京城周邊約有百年沒有戰事,武備松馳,嘉靖皇帝聽到蒙古鐵騎向京城殺來,急忙派人令各地火速馳援勤王,但明軍都被蒙古鐵騎打怕了,大多處于觀望,也來了一些勤王兵馬,也是虛張聲勢不敢與俺答汗帶領的蒙古兵馬開戰。 說來這個俺答汗也不是一個雄主,沒有什么大的野心,此次出兵也是要嚇唬嚇唬膽小明朝皇帝與明朝官兵,借機搶劫財物與人口,看到明朝各地勤王之師相繼到達,便一聲令下退兵,沿途搶劫。 明軍這些熊包見蒙古兵馬退走,一個個擦著冷汗,任由蒙古兵馬蹂躪與搶劫。 當俺答汗得意洋洋退到河北懷柔一帶時,斜刺里殺出一哨明軍騎兵,人數不超過兩千人。 蒙古將領看了,不由笑了,就這一兩千人,不會是來送死的吧,也許是偶遇,算他們倒霉,一塊收拾了算了。 于是,一員蒙古將領招集了五千人馬迎了上來,其余大部隊依舊驅趕著被掠奪來的牲畜與人口趕路。 蒙將原以為這股小隊明軍見到他們會策馬狂奔,誰知意外的意外發生了,這支僅有兩千人的明軍騎兵擺開了進攻的隊形,成錐形突然向迎上的蒙古兵馬發起攻擊,馬快刀利,幾乎在剎那間,兩三輪沖鋒,蒙古騎兵紛紛落馬,令蒙古人懞圈了,不知所措,沒有死的打馬回逃,引起驚慌,這兩千人如一把尖刀,馬不停蹄直沖蒙古大隊,片刻之間三十萬大軍土崩瓦解,潰敗而逃,生怕晚跑一步失了性命,根本顧不得搶劫來的人口與財物。 這支明軍又是一陣追殺,然后凱歌高奏,解救了大批老百姓也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 當大家問這小股明軍的頭目是誰,土兵告訴:“千總馬芳!” 嘉靖皇帝與各級官員聞報,幾乎沒人相任區區兩千人馬會擊敗了俺答汗的大軍,派人反復調查,千真萬確,嘉靖皇帝依舊半信半疑,隨口說了句“勇不過馬芳!” 根據戰功,提升馬芳為游擊將軍。 三、馬芳揚威邊陲 明廷上下看到馬芳的奏章在實戰中收到奇效,明朝開始按照馬芳的思路布置作戰計劃,特別是沿邊一帶,開啟了以騎制騎,以快制快的戰術。 馬芳升任游擊將軍后,隨著戰功顯赫,與蒙古軍每戰必勝,又加官為宣府副總兵。馬芳有了一定的權力,開始精選士卒,優選從蒙古逃歸的青壯,招募那些散落在草原的馬賊,這些人都精通騎射,是“以騎制騎”的生力軍,又結合明軍的特點,創制了一套類似“疊戰”的戰法,火器兵、長槍手、騎射手與馬刀兵相互掩護配合,反復絞殺敵人制勝,利用“反沖鋒”與“反襲擊”打亂蒙古軍的意圖與布置,收到奇效。 公元1561年,馬芳聞知蒙古俺答汗又將統軍南下,就采取先發制人的策略,親率一萬經過嚴格訓練的騎兵長途奔襲五百余里,趁夜縱火焚燒蒙古營帳,隨后掩殺,大敗蒙古軍,馬芳幾次受傷,依舊咬住蒙軍不放,七戰七捷,又一次萬騎完勝蒙古大軍十萬,升位總兵,人們稱他為“瘋子馬”,蒙古人尊敬地叫他“馬太師”。 《明史》中稱其:“大小百十戰,身被數十創,以少擊眾,未嘗不大捷”,“威名震邊陲,為一時將帥冠”,同時,馬芳的兒子馬林自少年隨父征戰,成長了起來。 蒙古俺答汗一次次敗在馬芳手下,總是不甘心,又派兒子辛愛率十萬精兵入寇明萬全右衛,在萬全北與馬芳的一萬人馬遭遇。 部下看到蒙古兵馬聲勢浩大,兵精馬快,都勸馬芳避敵鋒芒,等待援軍。 在馬芳的意識中,只有主動出擊,便帶部隊先進駐馬連堡,又否決了將土搶修筑壘的建議,讓勞累的土卒休息,在堡上樹起“馬”字軍旗。 十萬蒙軍已經對馬連堡形成合圍之勢,一見“馬”字軍旗,就猶豫不決,因為他們太怕馬芳了,不敢發起進攻。 休息了一夜后,馬芳令大部整裝待命,派出兩股精騎包抄蒙古大軍的后路,然后親率一千精兵殺入敵營陷陣,約定一個時辰回來。由于人少,被蒙古兵馬圍個里三層外三層,一時難以脫身。 馬芳的兒子馬林也在營中,見父親過了約定的時辰未歸,恐生意外,也點了一千騎來尋找父親,遠遠就看到敵騎叢中有紅袍紅馬者正是自己的父親馬芳。 馬林發一聲喊,率這一千人馬沖了過去,與父親會合,又率先殺開一條血路,護送父親馬芳返回馬連堡大營。真乃:吉人自有天相,臨危自有兒扶。 馬芳父子返回馬連堡,立刻命令整裝待發的部隊出擊,蒙軍被馬芳父子好一陣沖殺,早就膽怯,見明軍又如狼似虎殺來,驚慌失措,自相踩踏,亂成一團,這時派出的兩支奇兵從后發起攻擊,蒙軍一時間不知來了多少明軍,潰敗而逃,十萬大軍作鳥獸散,馬芳取得馬連堡大捷,時人稱馬芳為“瘋子馬”,他的兒子因身披素征袍,英勇陷陣救父,“又雅好文學”,被人稱之為“錦馬林”。 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62歲的馬芳告老回鄉,兩年后去世,終年64歲。 四,子繼父業的馬林 馬林自少年開始隨父征戰,出入疆場,精通兵法,耳濡目染了父親克敵制勝的方法,逐漸成熟起來,成了獨擋一面的大將,繼承了馬芳的事業,“嘗陳邊務十策”,深得萬歷皇帝的賞識。 到了萬歷后期,蒙古勢力逐漸消弱起來,而東北的女真部族成了明庭的心患,因此加強遼東鎮撫十分重要,一直經營遼東的李成梁年歲已高,不足以震懾彪悍的女真各部,于是,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任馬林“擢署都督僉事,為遼東總兵官”。 馬林相對于其父馬芳而言,膽識稍遜,而儒弱有余,并且面對的對手也有所不同,女真人比蒙古人更狡猾,沒有成建制的大部隊,與遼東邊境的大明王朝犬牙交錯而居,叛服無常,令馬林在父親那里學來的一套實戰方法很難應用到實踐上。 隨著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強大,以所謂的“七大恨”開始反明,建立后金政權,處于女真縱深地帶的開原城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遼東總兵李成梁放棄經營多年的寬甸六堡后,讓開原完全失去屏障,曾任遼東巡按的熊廷弼就曾力陳防守開原的重要性。 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明王朝決心除掉后金這個遼東的心腹大患,調集了重兵,準備直搗后金首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一帶),以兵部侍郎楊鎬坐鎮沈陽指揮,兵分四路共約十一萬人馬。山海關總兵杜松出西路;“晚明第一猛將”劉綎出東路;開原總兵馬林出北路;威振遼東的李成梁兒子遼東總兵李如柏出南路,采取四面出擊,最終合圍殲敵的策略,企圖一舉消滅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面對明軍來勢兇兇,采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出”的戰略,集中兵力專攻一路。 杜松的西路軍進展較快,努爾哈赤候個正著,在吉林崖(今撫順鐵背山一帶)一戰擊潰杜松的西路軍,杜松也中箭身亡。 當馬林率北路軍行至稗子谷一帶,聞知杜松部被殲,便整軍屯駐尚間崖,修筑營壕,嚴密警戒。 第二天,努爾哈赤就率大軍到來,馬林已經被杜松部被殲滅失去了信心,想借明軍先進的武備固守,大營外挖了三道深壕,壕外環列紅衣大炮,炮兵陣前又布置了其父賴以成名的馬家騎兵,其余人馬于壕內布成“疊陣”,又令手下游擊將軍龔念燧,副游擊李希泌統一哨兵馬約萬人于斐芬山上,山前也是列壕布炮,與大營成掎角之勢,便于支援。 努爾哈赤已經看清馬林的企圖,對眾將說:“吾兵當先據山上,向下沖擊,其兵必敗矣!” 于是,令手下四貝勒各率一千騎兵,先對立營于斐芬山的龔念燧部發起攻擊。 馬林軍中第一波炮響之后,四貝勒所統精騎已經突入陣前,一半士卒下馬推倒戰車,摧毀大炮,然后迅速上馬絞殺,很快就解決了戰斗,龔念燧等人戰死于陣中。 接下來的戰事,完全依照努爾哈赤的設想而來,各部如狼似虎撲向馬林大營。 經過激戰,馬林所率北路軍潰敗,共陣亡副總兵麻巖、游擊將軍趙啟禎等將領百余人,馬林的兒子千總馬燃也血灑疆場戰死,馬林在另一個兒子馬熠的保護下奮勇突圍,帶領余部返回了開原。 努爾哈赤隨之趁勇又大敗東路劉綎軍,劉綎以及眾多將領陣亡,李如柏得到三路大軍失敗被殲的消息,率軍撤退。此薩爾滸一戰,明軍共陣亡將領三百余人,士兵死亡幾萬人,引起明廷上下的震驚。 五、馬林殉國開原城 馬林返回開原,預感到努爾哈赤的兵馬不久就會兵臨城下,他一刻也不敢放松,加強對開原城的防御,修補城池,準備戰具,并且派出使者與蒙古喀爾喀部聯系,與喀爾喀部貝勒宰賽結成聯盟,共同對付雄起的后金,又派人到女真葉赫部安撫葉赫西城貝勒布揚古、東城貝勒金石臺,共同抵御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薩爾滸大捷后,并沒有給馬林太多的時間完善開原城的守備,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六月,親統大軍兵發開原。 馬林本想利用自己騎兵的優勢,趁努爾哈赤遠道而來,軍卒疲憊,沖擊努爾哈赤大軍,以攻為守,把主力部隊布置在四門外列陣,待后金人馬到來發起攻擊,這也是當年乃父對敵的一慣戰術,十分有效。城內只留下很少的兵馬,于城墻上防御。 馬林勇氣可嘉,設想很好,但是明軍經薩爾滸一戰,早就嚇破了膽,沒了斗志,當望見鋪天蓋地的后金人馬,軍心潰散了,雖然馬林的兒子千總馬熠激昂地躍馬第一個殺入敵陣,但失去戰心的土卒很快四下奔跑,后金人馬對明軍展開屠殺,馬熠也英勇戰死,與此同時,攻城的后金人馬首先奪下東門,開門放大隊金兵入城,馬林誓死血戰,與副將于化龍、游擊將軍于守志、參將高貞等眾多將領戰死,僅有參將丁碧等人率千余人突出重圍。 據有關史料記載,由于馬林奮勇血戰,努爾哈赤攻下開原后放火屠城,軍民被殺幾萬人,從中也看出馬林經營開原,很多民心。可惜呀,馬林戎馬一生,星落開原城,他的另外三個兒子馬烔、馬爌、馬飚后來都在與后金戰斗中戰死,可謂一門英烈,可歌可泣。 殉國死難不是溫柔的夢鄉,是一道痛苦的深淵,當然也是一蓬愛國的火焰,照耀著世人。 夕陽無語,塞上的寒流追趕著落日前的輝煌,歷史不會在冷漠中沉沒,領略英雄的壯舉,天地間淋漓著正義之氣。 馬家將為我們留下悲催的惆悵,也留下永恒的大美。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原創明朝三世英烈的馬家將馬芳,以區區兩千大敗三十萬蒙古鐵騎?-兩性共同捧持】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