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女記者:民國VS西方VS當代:夫妻情事

時間:2023-11-24 14:09:18 作者:夫妻情事 熱度:夫妻情事
夫妻情事描述::談談女記者:民國VS西方VS當代 文/謝呂容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導讀: 1. 從陳香梅談起 2. 民國女翹楚 3. 彭子岡:巾幗不讓須眉 4. 世界第一女記者法拉奇 5. 當代女記者的職場誤解 6. 女記者的困境 7. 女記者的職業素養 從事新聞工作,需要面對刀鋸在前、鼎鑊在后的工作環境,需要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覺悟,需要身板好扛揍、腿腳快能溜的身體素質。 01 從陳香梅談起 前段時間,在關注中美貿易戰時,偶然發現民國時期中央通訊社記者陳香梅。 她的一生堪稱傳奇:書香世家,但早年坎坷;突破國家、年齡界限,與飛虎將軍陳納德喜結姻緣;陳納德逝世后,勇闖美國政壇,成為在白宮工作的華裔第一人,被選為全美70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從肯尼迪到克林頓,先后8位總統都對她委以重任。 鄧小平曾自豪地說:“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 即使年過九十,依然為中美關系的發展活躍在臺前幕后。 看到這樣的信息,我震驚了。于是想多了解這個著名女記者、外交家,和當前中美關系熱點聯系起來,可以寫一篇文章。但是,當我在百度上輸入“陳香梅 記者”關鍵詞點擊搜索時,眼前的信息讓人唏噓,原來這位傳奇人物在2018年3月30日就已逝世,惋惜不已。 1944年,陳香梅從嶺南大學畢業后,加入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中央通訊社是民國時期國民黨官方通訊社,簡稱“中央社”,是國民黨主要宣傳“喉舌”,1924年4月1日創立于廣州,歷史上總社社址先后設于廣州、南京、漢口、重慶、南京、廣州、臺北。 像陳香梅這樣的女記者還有很多,晚清以來,思想日漸開放,時代迫切需要,禁纏足,興女學,接受了先進思想的知識女性紛紛投身新聞業。 02 民國女翹楚 康同薇是中國第一位女記者,作為維新派領袖康有為的女兒,自然與改革掛鉤,她是那個時代少有不纏足的女性先鋒。 1897年,維新派在澳門開辦《知新報》,作為華南宣傳陣地。康同薇從小刻苦,又得到父親的教導,文化底蘊深厚,掌握英語、日語兩門外語,她加入了《知新報》成為編輯兼外語翻譯,“不纏足”與“女記者”共同成為開啟女性“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新時代的標志。 女記者一詞是男權社會下的形象構建,在民國,開放風氣日趨濃厚,涌現了很多優秀女記者,而這些記者不僅能跑會打,也常常是新聞報紙上的客人,花邊新聞不斷,這也極大滿足了一部分人對新聞女記者的窺視心理。 據統計,僅僅在1945年到1949年間,在上海報刊中曾以女記者名義被報道過的女性高達60人。但當時對女記者的定義很寬泛,把凡是在新聞單位里工作的女性都稱做女記者,真正外出采訪、寫稿子、編新聞,當成一種職業的女記者其實并不多,主要有《中央社》的陳香梅、《申報》的謝寶珠、《新聞報》的嚴洵、《大英夜報》(后《商報》)的池廷熹、《和平報》的陳羽新、《正言報》的李青來、《辛報》的許瑾、《文匯報》的麥少楣、《新民晚報》的高汾和周光楣、《聯合報》的姚芳藻、《世界晨報》的邵瓊等。 (呂碧城與《大公報》) 謝寶珠是《申報》的記者,據說她“出進必要摩托”,是當時的摩登女郎。 邵瓊進入《世界晨報》當記者,被報社一位編輯主任看上了,對她窮追猛打,邵瓊起初因為剛進報社,就對編輯敷衍推脫,但編輯意志堅定,誓要追到邵瓊,邵瓊實在纏不過就不再理會他。 抗戰時期,不但女記者的數量激增,其職業活動范圍也大大拓寬,還出現了楊剛、彭子岡、浦熙修、黃薇等杰出之輩,她們深入戰場前線、揭露時政黑幕、剖析國際大事,在硬新聞的采寫報道中頗有“巾幗不讓須眉”之勢。 曾在湖南日報社任職的謝日紅,1955年到1959年,被報社送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習,畢業后回報社一版部工作,開始了“頭版就我一個女記者”的工作:早上從食堂拿兩個饅頭就往辦公室跑,一支筆一個本子一支牙刷兩套換洗衣服就出差了。 那時候的女記者,頗有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意思。謝日紅說:“我這輩子都沒化過妝,大家有任務都強,都想多發點稿。” 她說,“我本來怕狗,那次碰到一條狗,看到我的怪模樣,竟然被嚇跑了。” 1952年冬,修南洞庭湖堤壩,謝日紅所在報道組除了組長,5個人都是女記者,其中還懷著孕,每人背一床被子去,晚上睡在堤壩上,鋪一層稻草就是床,周圍全是男民工。雨天,我買了一套郵遞員穿的雨衣雨褲,穿上像一像一個球。 所以,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里,當一名記者,尤其是女記者,需要突破封建的阻礙,更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 03 彭子岡:巾幗不讓須眉 抗日戰爭時期,戰時后方新聞界有“四大名旦”之稱的浦熙修、楊剛、彭子岡和戈楊,也撰寫出很多真實客觀、促進人們覺醒、社會進步的文章。 《大公報》著名女記者彭子岡的經歷頗具代表性。 妙手著文章,能寫是一個記者必備的素養。彭子岡自小喜歡文學,學生時代就因在文學刊物發表文章而小有名氣。1936年接受中學老師沈茲九的邀請,已經到上海協助編輯《婦女生活》雜志,采訪了冰心、史良、王孝英等女性名人。 時代造就了彭子岡,愛國熱情讓一個文藝女轉身為鐵肩擔道義的漢子。淞滬會戰后,彭子岡隨丈夫徐盈來到武漢加入《大公報》,擔任外勤記者。在1938年日軍向武漢發起的大轟炸中,“許多新聞記者冒了酷暑奔走于武昌漢陽”,采訪戰爭消息,彭子岡也是其中之一,“每天計劃了采訪日程,跑了回來伏案就寫”。武漢淪陷后,彭子岡隨報館撤到重慶。 當時各個報社之間的新聞競爭很激烈,又因戰爭導致的物資艱難,人員非常緊湊,“一個報館有三五位‘外勤’人員,已算充實,好多財力較薄弱的報館,一個記者連踢帶打,任何新聞總攬一身的,也所在多有。”6這種情況下,以往外勤記者的路線分工已蕩然無存,編輯部也不給題目,全靠記者自己找新聞。 巾幗不讓須眉,作為一名記者,彭子岡讓如今的很多新聞工作者敬佩和汗顏。戰時的重慶整日警報大作,山城小路又是“無風三尺浪,有雨滿街泥”,彭子岡和《新民報》女記者浦熙修結伴,奔走于“跑新聞”的路途上,“山城上下,有多少階梯,我們不搭任何交通工具,都是徒步,且說且走,頗不氣悶。有時警報來了,便躲進臨近的一個防空洞。” 彭子岡的采訪范圍,上至宋氏三姐妹,下至難民兒童;國民黨開參政會議,她藏在會議廳的大鏡子后作記錄;警察局秘密逮捕進步人士,她千方百計調查真相;多次出入監獄、舞場、貧民窟、難民所和妓女云集的小街暗巷去采訪新聞。 她熱切地歌頌為抗日救亡辛勤勞作的各界人民,揭露底層民眾尤其是婦女兒童的困苦生活,尖銳犀利地抨擊當權者們的貪婪嘴臉,把大后方光明與黑暗勢力的消長及時而形象地介紹給讀者,被新聞界同行美稱為“重慶百箋”。 04 西方:政壇傳奇、戰地女雄 嚴格意義上的新聞傳播始于西方,西方資本侵入有利可圖的新聞業,注定了新聞帶有階級特性。 談到西方記者,很多人記憶畫幅里閃現出來的是:美國現代報業奠基人普利策,著名記者、政論家李普曼,寫了《紅星閃耀中國》的斯諾等等。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華盛頓和美國新聞界摯愛的第一夫人”凱瑟琳·格雷厄姆、世界第一女記者法拉奇等等。 (法拉奇采訪卡扎菲) 西方不缺少名記,更不缺女名記,法拉奇就是其中最負盛名的傳奇人物。 法拉奇,意大利記者,被譽為世界最出色的女記者,她一生采訪過很多政治權貴,她令全世界為之叫好,卻令“大人物”害怕。基辛格說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就是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訪。”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法拉奇的每一次采訪都提供了一次令人神往的示范:表面上是犀利的提問,本質是在權威面前的平等姿態和獨立人格。 法拉奇的采訪被譽為“采訪藝術的輝煌樣板”,勇敢、剛烈、叛逆,面對上帝從不妥協。她以迂回、挑逗、緊逼的采訪方式,令基辛格尷尬、令卡扎菲失言、令沙龍狂怒、令梅厄夫人敞開心扉,她因1980年采訪鄧小平在中國聲名鵲起。 和法拉奇同樣傳奇的,是那些在硝煙彌漫的戰場穿行的戰地女記者。 當我在網絡搜索“西方女記者”的時候,消息清一色地出現“西方女記者在某地被綁架”“敘利亞遇害西方女記者”等等這些令人窒息的新聞。 戰爭是西方戰地女記者的特殊戰場,記者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這些記者們必須奔赴烽火彌漫的戰場。在阿富汗、科索沃和車臣首府格羅茲尼,她們出生入死,克服重重困難,將第一手的戰地報道公之于眾,讓世人了解戰爭的慘烈和生命的脆弱。 所以,能夠勇敢地走在戰場上成為一名戰地記者需要很大的勇氣。 05 當代女記者的職場誤解 “出得了鏡,抗得長槍短炮,玩得轉自拍神器,像漢子一樣豪放,搶得過漢子,最后剩下女漢子。”是當代女記者的真實畫像。 每次有非新聞專業的同學、或者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婆叔叔阿姨問我學什么專業的,我回答學新聞的。 于是他們張開大嘴,眼珠子瞪得溜圓,表情夸張卻有些心疼地說,一個女孩子當什么記者呀,那得多辛苦!看到他們的反應我已經見怪不怪了,還是像起初一樣耐心解釋:現在學新聞不僅僅是當記者啦,還可以坐辦公室排版啦、去政府企業當文員啦、可以去拍攝啦等等等,太多了! 現在新媒體公司那么多,可以說學新聞在就業選擇數量中是數一數二的,所以我也不一定去當記者的。然后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微笑,才能平復大家的心情,止住他們好奇而想要說教的沖動。 雖然很多情況下是這樣的!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技術的進步給媒介職場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讓女性的就業選擇不再局限。女記者的數量顯著增加、性別比例不斷攀升。媒介形態的多樣化發展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時空差異,為女記者創造了更多的職場空間。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截止到2012年11月5日, 我國持有新聞記者證的新聞采編人員共248101人, 從性別比例上看,男記者為140684人, 女記者為107417人, 男女比例為57∶43”。 “截止到2017年11月7日, 全國共有228327名記者持有效新聞記者證,按性別劃分,男性118214人, 占51.77%;女性110113人, 占48.23%……” 每一年新華社都會公布應聘名單,2019年,新華社一共招聘了144名應屆生,其中女性有71人(占比為49%),男性為73人(占比為51%),男性比女性略多2人。女性當中有63名畢業于北京、3名畢業于廣州、2名畢業于湖北,吉林、南京、上海、天津各有1名女性入選。 如今新聞院校泛濫,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新聞專業在很多院校屬于文學范疇,因此,以文科擅長的新聞學子中女性占大多數。比如我們班55人,僅有6個男生,新聞學專業女生的求生欲也是很強的! 2015年,浙江傳媒研究院和浙報集團人力資源部就“傳媒業女多男少”現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男性管理者占七成左右。女性新聞工作者被認為擅長文字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而不擅長宏觀把握能力和對事物規律的分析能力。 因此媒體行業內的性別隔離還沒有徹底改變。 06 女記者的困境 “女記者被打”“女記者被騷擾”“女記者獻身”,女記者從來不缺新聞版面,所以女記者屬于高危職業。 根據保護記者和新聞的委員會(Committeeto Protect Journalistsand Press Emblem Campaign)的數據,2017年迄今為止遇難的記者人數在50—85人之間,大約15%是婦女。 2017年7月25日,廣西南寧電視臺一名女記者遭辱罵扇耳光砸手機,讓輿論嘩然。當天上午,南寧電視臺《新聞夜班》欄目組的一名女記者到南寧市廣園路進行正常新聞采訪時,遭到一名不明身份的黑衣男子辱罵、打耳光、摔手機,并叫囂“記者是最下賤的工作”。事發后,南寧市公安局向陽派出所民警迅速介入調查。當天下午,黑衣男子已到派出所投案接受調查。 網友“小老謝”為此發聲:記者守望的是社會的明天,權益受損的時候就想著找媒體找記者要公平要正義,自己做事不當卻阻擋著記者行使正當權利,罵記者打記者,還是打女記者。職業本無貴賤,行為卻有高低,希望能夠依法嚴懲! 每次看見記者被打的新聞,總讓新聞工作者有物傷其類的悲涼。 這些悲涼也不僅僅出現在中國,這是整個世界的共性,也是新聞界的共性,避免不了。 07 女記者的職業素養 閆肅曾說過中國軍人身上有風花雪月的精神,這風是鐵馬秋風,這花是戰地黃花,這雪是樓船夜雪,這月是邊關冷月。而新聞人也有風花雪月,這風是勁草疾風,這花是妙筆生花,這雪是囊螢映雪,這月是光風霽月。 (一) 記者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哪個時代,這句話對記者的描述和要求都不過時。 新聞業從誕生起,就產生了責任問題。 彼德森與社會責任的理論在《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中,美國伊利諾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彼德森執筆了“社會責任傳播理論”這一部分,社會責任傳播理論的誕生是應時代呼聲而出現的。 新聞工作要求記者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敏銳的眼光去觀察社會中的各個現象和問題,并有針對性作出褒揚或貶抑,為大眾發聲。正如鄒韜奮先生在《新聞記者當前的任務》中說過“現在都必須徹底認識新聞記者所負責任的重大與工作的艱苦, 知責任的重大, 便不致一遇就心灰意冷, 興趣索然。” 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后, 涌現出許多中國青年女記者, 她們不畏艱險, 冒著槍林彈雨在華北地區、西北地區、淪陷區、西南地區深入采訪報道真實的戰時情況。 (二) 記者需要有熟練的新聞業務技能 強烈的新聞敏感性、開動腦筋, 運用智慧采訪深入、深厚的文字功底是新聞工作者必備的新聞業務技能。而不同類型的記者還需要更多的專業素養,社會新聞記者、財經記者、體育記者、電視臺記者,再加上現在遍地的“新媒體”記者都不一樣。 如今移動智能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女記者要學會接觸新技術,能直播,會拍片,能夠利用更多的技巧貼近大眾,貼近民生。 如今的新聞傳播院校,不僅僅開設一些新聞學、編輯學等傳統專業,還適應新媒體時代開創了網絡傳播學、網絡營銷學、媒介素養等課程,讓一向偏向傳統媒體行業的新聞學子學會市場化運作,適應新媒體時代需求。 媒體融合時代,單一的技能已經不滿足媒體單位的需求,學新聞的不僅要能寫,還要會拍攝,做一名全能型記者,才能在日新月異的行業中有立足之地。 (三) 女性新聞工作者不怕吃苦、百折不撓的精神 在從事新聞工作,無論是獲取社會認可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女性和男性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與努力。 彭子岡說,“那時候采訪叫跑新聞, 也真是跑。子岡出外采訪, 幾乎全靠一雙腿, 在多雨的山城, 一天不知要爬多少個坡, 走多少個階梯, 相當辛苦。” 如今交通方便快捷了,但是搶新聞仍然是當代記者所要面臨的問題。女記者有時候不得不突破自身局限,從“嬌弱”到“剛強”,從大家閨秀到敢打硬仗的女兵,非常需要不怕吃苦,百折不撓的精神。 (四) 立志從事新聞工作的決心 女性從事新聞工作,面臨著社會環境和家庭因素的各種壓力。婚戀難,當代新聞隊伍中的女記者群體,具有年輕化特點。對于她們,婚戀問題及事業—家庭的雙重角色問題接踵而來。“大齡難婚”成為不少青年女記者的緊箍咒。女記者被列為“最難嫁出去”的一類女性。 有會計學的同學跟我說,她們流行一句話:嫁人不嫁會計男,娶女不娶新聞女。那我們湊合得了!對了,她是女生,俺也是。 另外就是,已婚的女記者許多都面臨事業—家庭之難。有的女記者十分歉疚,“幾年了沒有陪孩子過一個周末”。三是伴隨著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而出現的健康問題。 有人說,新聞是帶著鐐銬的舞蹈,你不知道鐐銬有多重、來自哪里,卻又要承受外人對你舞蹈的口誅筆伐,以及自己內心的掙扎。因此,面臨這些壓力,要有非常大的決心,要有所舍棄。 (五) 獨有的女性色彩與視角 所謂女性色彩與視角, 是與男性相比較而言的。表現在新聞工作上就是:容易接近自己的采訪對象, 達到最終的采訪目的;心思縝密, 文筆細膩, 注意細節的觀察與描寫;以女性的視角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 傳達出社會的弱勢群體, 傳達出社會底層人們的聲音。 當代著名女記者樊云芳在她的《我就是我》 (1981~1986年新聞作品選) 里說, 她一直“追求在新聞作品中能奉獻給讀者那么一點點只屬于我的獨特的感受、獨特的文采、獨特的構思、獨特的新意”。 這里的“獨特”, 特別是“獨特的感受”就包含有女性色彩。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談談女記者:民國VS西方VS當代-夫妻情事】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