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燃燒了一下「小宇宙」:愛愛享受指南

時間:2023-12-17 01:33:42 作者:愛愛享受指南 熱度:愛愛享受指南
愛愛享受指南描述::騰訊燃燒了一下「小宇宙」 未來會是什么樣? 沒人知道確切的答案。不過每年騰訊科學 WE 大會,都在鋪開一張張未來的試卷。 舉辦 6 年以來,60 多位科學家不斷破解著人類命運的考題,從斯坦福大學教授探索「返老還童」,到霍金最后一次為中國講述「星辰大海」,今年,話題對準了「微觀世界」。 地心秘密、類腦芯片、癌細胞破解、捕捉幽靈粒子…… 騰訊稱今年的主題為「小宇宙」,看起來頗有一花一世界之感。 沒有任何形式主義的開場,直接就讓 9 位嘉賓輪番上臺演講。 馬化騰最近幾年也沒出現在 WE 大會,或許就是希望讓視線都聚焦在這群科學家身上。 關于肉眼不可見的世界 和往年一樣,物理學家依然占據了整個大會的重要部分,大會前半場有三位物理學家,分享了關于宇宙、地心、能量的微觀故事。 被稱為現實版「謝耳朵」的理論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Brian Greene,是超弦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這個理論通俗來說,就是萬事萬物,其實在微觀世界中都有著振動的能量弦,而這種「弦」,可以讓我們發現多重宇宙的可能性。 從我們發現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到發現太陽不是宇宙的中心、銀河系不是宇宙的中心,現在,宇宙也并不是整個宇宙空間的中心。 這種開放的視角,就像他在采訪中聽到這個「謝耳朵」這個稱號時,雖然表示沒聽人這么喊過,但也完全不介意: 科學的概念應該融入到大眾文化中,而不是在學術期刊的象牙塔中,它不應該是一個孤島。 但另一位高能物理界的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研究的內容就很「孤島」了,他把目光對準了宇宙里最神秘的中微子。 中微子也被稱為「幽靈粒子」,打個比喻的話,你在看這行字時,數以萬億計的中微子已經以光速穿過了你的身體。 不過中微子振蕩的存在,學界一直存有爭議,直到王貽芳團隊測出了中微子的振蕩模式,還精確測到了振蕩機率。這個新發現,也能幫我們進一步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 關于下一步行動,王貽芳院士透露是建設一個環形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它會產生 100 萬個希格斯粒子,「這也是讓中國科學成為世界基礎物理研究的一個領袖的好機會」。 還有一位地質物理學專家 Jennifer Jackson,講的雖然是實實在在的地球物質的事情,但卻是人類肉眼看不到的 3480 千米的地心。 無論從地心溫度高達 6000 度,還是壓力是我們身處環境的 350 萬倍來說,除了《地心歷險記》里的演員,現實中還沒人能去到那里。 但 Jennifer Jackson 用一種新的地震波的探測方法,發現了地心和地幔邊界的大腫塊,以及它周圍的小腫塊,它們不僅和地球的板塊、火山有關聯,還會影響我們未來生活和地球的可居住性。 不過現在的問題在于,大腫塊來源、它和地球地形的關聯都不清楚,未來仍需要部署更多地震設備才能觀測得更明朗。 如果以后能對地球內部高清成像,那么我們探索地球之外的行星的可居住性時,也會有更多經驗了。 關于生命的二三事 這次的主題就是解密微觀領域,人本身自然也是關注的重點。 其實第一位登場的,就是一位癌癥免疫學家 Carl June。 他曾通過創造 CAR-T 細胞療法拯救一個患癌女孩,隨后拯救了越來越多在癌癥中掙扎的人,Carl June 給我們講了他一路以來的科研故事。 CAR-T 細胞療法,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新型精準靶向療法,現在已經在血液惡性腫瘤上有了突破性的成果。 不過一開始,Carl June 從沒想過會進行癌癥研究。 從畢業起進入斯坦福大學,而后參加海軍學院、醫學院,他從學習骨髓移植,到治療白血病、艾滋病、瘧疾,直到 1999 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他才開始 CAR-T 細胞的研究。也是因為艾滋病病毒,Carl June 才發現它可以被改造用來治療癌癥。 我想傳遞給大家的信號就是,在你生涯中如果發生一些意外的變化,抓住它,那可能會是一個你想不到的好機會。 不過很難說,現在的機會不是基于 Carl June 過往的積累,但每個新的科研發現確實也需要巨大的勇氣嘗試,特別是對于一個科學家而言,這份勇氣可能就是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支柱。 這種對抗癌癥的細胞在人體內的半衰期是 70 年,可以在身體里存活終生。那個被 Carl June 治愈的患癌女孩叫埃米莉,從 6 歲開始注射 CAR-T 細胞,14 歲的她依然很健康。 現在 CAR-T 細胞已經是一個全球使用的療法了,但挑戰就在于,它需要針對每個人量身定制,成本也很高,Carl June 希望可以找到第三方的 CAR-T 細胞,然后進行集中生產,在未來幾年治療越來越多癌癥,并得到官方的批準。 以前很多癌癥病人死得很快,現在雖然有很多癌癥藥物,但只是讓他們活得久一些,而且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我們要做的應該是直接治愈他們。 另一位講述生命的人,是 《自然》雜志創刊 150 年以來首位女掌門人 Magdalena Skipper。除開這個身份,她其實還是個遺傳學家。 所以她用半小時,描述了 160 多年來人類在遺傳學研究上的突破。巧的是,《自然》雜志創刊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正好發表 10 年,所以今年也是《自然》雜志 150 周年慶。 Magdalena Skipper 綜合表達了一個有趣的觀點:達爾文在專業上的悲劇,是沒有見過生物學家孟德爾,孟德爾也有一個悲劇,是沒見過發現基因的威廉·約翰森,更別說之后還有一位統計學家費希爾,他結合統計和遺傳學,創立了種族遺傳學。 這些理論總結起來,其實能大力推動達爾文的進化論,因為它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進化機制。 所以正如有句話所說,拋開進化談生物學是講不通的。 Magdalena Skipper 把它延展了一下: 拋開遺傳學談進化也是講不通的;拋開環境談遺傳學也是講不通的。 關于機器的未來 近幾年,如果說有一件事能數度引起人類對未來的恐慌,那就是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了。 盡管 100 年來人類都在試圖創造這樣的機器人,但它依然只出現在科幻電影里過。不過正因為越來越多技術讓它離我們越來越近,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專家 Hod Lipson在昨天的媒體采訪中直言: 我確信我們孫輩的世界里,可以看到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 在今天的 WE 大會上,Hod Lipson 詳述了機器人的現狀。 AI 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現在機器人已經可以識別貓和狗、能夠后空翻、繪畫創作藝術作品,甚至感知和偽裝情緒。但它們的困難點依然在于,無法創造感情、意識,以及自我。不過 Hod Lipson 表示: 自我意識,不過是能把自己模擬到未來情景的能力——預測自己下一步會如何感覺、行動、體驗。 人類從嬰兒時期就會在玩耍中學會很多,包括了解物理世界、如何控制肌肉動作,所以機器人需要更多時間。 Hod Lipson 認為,首先科學家得編程讓它能做這件事,然后讓它自己學會做這件事,在自我模擬中學會,這是未來機器人走向自我意識的要素。 在這條路上,Hod Lipson 創造出了由不同的細胞組成的粒子機器人。它們不僅能夠自己建模,還能模擬其它粒子機器人,這樣就能啟動機器人之間的社會行為。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制造一些機器,利用這樣的結構,使它們能夠相互模擬。一個真正的粒子機器人,不再是單一形態,而是由成千上百個粒子組成,一個機器壞了之后,其它的機器可以用「死機器人」的部件、粒子,形成更好的機器人,就像生物學那樣。 雖然其中的倫理問題難以規避,但 Hod Lipson 認為好處大于風險。 畢竟當未來的自動系統越來越多,無人機、無人駕駛車、智能城市…… 人類這個物種可能無法再負擔起維護系統的重任,我們必須把這個任務分擔給機器人,使它們能夠看到自己、能夠適應、思考、調整和修復。 提到這里,如果你還記得前陣子很火的由「天機芯」驅動的無人駕駛自行車,它的研究者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也來了。 這個研究被稱為「類腦計算」,如名所述,施路平也希望講人腦的智能運用到更多事物之中,最終實現人工通用智能。 其中,「天機芯」是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芯片。它厲害的地方就在于,不僅結合了計算機運行機器學習算法,解決了時間計算的復雜度,又借鑒腦科學模擬了人類大腦思考,解決了空間、時空的復雜度。 施路平表示,研究中的關鍵點,就是「學科融合」。 他講到,為了讓研究成功,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由 7 個院系組成,包含計算機、腦科學、數學、物理、電子、微電子等等,7 個院系的老師每周都要花半天反復討論: 我們花 7 年時間,只做了一件事情,叫做融合、融合再融合。 關于科技向善 科技無疑是這個世界進步的核心驅動力。 Google、Facebook、亞馬遜等巨頭紛紛涉獵前沿科技,國內 BAT 也不再只是專注于單一的互聯網,而是主動在科技領域施放強勁的驅動力。 不過在插滿箭的先驅者背上,科技向善才是最佳選擇。 這也是騰訊今年上半年定下的新愿景和使命。 施路平在現場直言,他通常只參加學術活動,這次接受騰訊的邀請來做演講,就是因為和他們「科技向善」的理念相通。 我衷心希望人類在發展技術、探索外界世界的同時,能夠也研究一下我們的內在世界,內外兼修、共同發展。 現場,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在 WE 大會上分享了名為「eVTOLs」的新型交通技術,表示未來這種具備垂直起降能力、噪音低的混合動力飛行器,將解決公路設施用地需求、人口增多、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并幫助發展中國家進步。 事實上,這也是科技向善的一種體現——當人們認為不可能上下班乘飛機時,為了一個更好的未來,科技可以讓它成為現實。 一年又一年,WE 大會也越來越純粹了,請來的幾乎全是基礎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包括今年還揭曉了首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的評選結果,英國知名神經學家 Tom Baden獲獎。 騰訊和自然科研聯合發起的這個獎項,也是希望能夠支持下一代科學家發展,鼓勵科技進步解決全球性難題,盡管新科技總是意味著它有著鋒利的兩面性。 不過全球各地頂級科學家來此分享他們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思想,意義也就在于「發現和引導」。 畢竟只有當人們打開潘多拉之盒,才能用新的可能性去思考未來。 但當未來離我們更近,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讓它走得更遠。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騰訊燃燒了一下「小宇宙」-愛愛享受指南】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