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BigBang!在騰訊WE大會,探索平行宇宙、幽靈粒子、癌癥攻克......:兩性共同愛護

時間:2023-12-07 01:34:42 作者:兩性共同愛護 熱度:兩性共同愛護
兩性共同愛護描述::Big Bang!在騰訊WE大會,探索平行宇宙、幽靈粒子、癌癥攻克...... 一切源自一場璀璨的爆炸,140億年前,“big bang”!宇宙誕生,無邊無垠,無數幽靈粒子——中微子奔向黑暗,人類要用超級機器“捕獲”它。 或許,爆炸不止一次,“big bang”!“big bang”!“big bang”!……每個“big bang”之后,都會產生屬于它自己的宇宙琴弦和星辰大海。 或許,爆炸發生在人體深處,一個被改造過的細胞注入病人身體,短短兩周內,它繁殖、追捕、殺死癌細胞,直至讓腫瘤消失。 或許,爆炸發生在未來。由成百上千萬納米粒子組成的機器人,擁有了自我意識,它們與人類之間,是友好共存還是必有一戰? 一年一度的騰訊全球科學WE大會,始于2013年,每一年,它聚齊全球頂尖科學家,探索宇宙和人類奧妙,主題無關商業,只看WE(我們,人類之進化)的歷史和未來。 今年是WE的第七年,這一次,WE大會帶領觀眾到達的是“小宇宙”,欲從微觀世界中窺見宇宙,解開生命的奧秘,于是我們聽到了七位科學家講述,他們如何潛入顱內宇宙、捕捉幽靈粒子、解碼癌細胞免疫、展開星塵與弦...... Brian Greene 生活版“謝耳朵” 撥動宇宙“琴弦” 的人 500年前,人們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然后,我們發現自己錯了,地球圍著太陽轉 那么,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嗎? 我們又錯了,太陽只是幾千億顆恒星中的一個 那么,擁有太陽的銀河系是宇宙中心嗎? 當然不是。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的宇宙被發現,只不過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這是一個聳人聽聞的想法,但有生之年,或許可以得到驗證,而最希望驗證它的人,是Brian Greene。 被譽為現實版“謝耳朵”(美劇《生活大爆炸》主角)的Brian Greene有著一長串頭銜:世界理論物理最前沿理論——弦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全球影響最大的科學盛事“世界科學節”創始人、入圍“普利策獎”的科普暢銷書作者…… 20年前,他的一本《宇宙琴弦》掀開了弦理論的神秘面紗,揭示了一個十一維的宇宙。那里,空間的纖維撕裂了又自己縫合起來,一切物質——從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觀的小能量環振動中產生,他將這種震動稱之為弦,而弦才是宇宙中組成世界萬物最小的粒子。 弦理論的提出是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創舉,要把過去這百年來的物理學最重大的理論歸為一統,一方面在宏觀尺度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引力學說,另外在微觀尺度上的量子力學,要把這兩大物理學的理論合在一起。Brian Greene認為,從理論建構來說,弦理論仍然處于理論發展的早期,現在做的事更多像搭積木,這兒一塊、那兒一塊,而沒有看到這個理論的全貌。 觀點一 或許有10的500次方個平行宇宙 會講故事的科學家是最偉大的作家。WE大會上,Brian Greene告訴中國科學愛好者們,平行宇宙的存在是可能的,而且數量是驚人的。弦論中的高維空間形態有10的500次方種之多,由此可能產生同樣數量的多重宇宙,而我們所在宇宙所有基本粒子的總和也不過10的90次方。 “Big Bang能用光所有燃料嗎?它沒有。那么剩下的宇宙燃料去了哪里?或許是一個接一個的宇宙爆炸。想像一下,如果有多重的大爆炸,每一次大爆炸產生一個不同的宇宙,每一個宇宙的額外維度形狀不一樣,那么這些維度在每一個宇宙當中如何去呈現?我們的宇宙是這樣的形狀,但可能還有別的宇宙,它們的形狀對額外維度來說不一樣,因此物質的形狀也不一樣。”Brian Greene認為,或許有生之年,通過觀測手段的進一步提升,人類可以找到一部分平行宇宙存在的證據。 觀點二 平行宇宙間沒有公交車 那么,不同平行宇宙之間能夠“通航”嗎?似乎不行。 Brian Greene共提出9種物理理論下平行宇宙存在的可能性,量子力學、黑洞、百納、暴漲、弦論……每一種平行宇宙可能產生的原因都不同,每一次都會形成不同的形態,每一重宇宙都生存在整個空間的不同切片上。 “如果說我們能不能在宇宙之間穿行,或許確實有信號有可能從一個宇宙發到另外一個宇宙當中,但遺憾的是沒有一種信號可能是人體,因為在我們的宇宙中,日月星辰、人體都是存在于宏觀三維之中,其他宇宙中或許存在不同的形態,但一定與我們不同。” Brian Greene笑稱,不太可能在不同的宇宙之間搞一個公交系統,讓大家往來無阻。 觀點三 時間旅行只能奔向未來,不能回到過去 在任何一部關于時間旅行的科幻文學作品中,回到過去、穿越未來似乎都可以做到,但在Brian Greene嚴謹的大腦中,兩者是不同的,“穿越未來,其實沒有爭議,方法一直在那里,但回到過去,至少在目前看來,是不行的。”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相對論早已提出,超光速飛行能夠進入未來。盡管這依然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至少在理論上它可行。但回到過去,Brian Greene的直覺是,通過宇宙弦和蟲洞等做法應該不能奏效。 王貽芳 建造大型對撞機中歐只能“二選一” 宇宙爆炸的第一秒,便產生了無數中微子 在構成物質世界的12個最基本粒子當中 中微子占了三種,但卻是人類了解最少的 人們至今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重 在科學界,它被稱為“幽靈粒子” 從1956年第一種中微子被發現,到2002年,兩種中微子振蕩被發現,捕獲幽靈粒子的人都不是中國人,直到2012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和他的團隊,用10年的時間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而這個振蕩不為零。 而今,王貽芳更為人知的是,中國大型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動者。是否建設屬于中國的大型基礎科學裝置,在科學界曾引起軒然大波。 WE大會上,王貽芳明確表示,建設正負電子對撞機,能夠科學界需要回答的最中心、最關鍵的核心基本問題,而中國已經到了基礎科學研究地位須與國力相匹配的階段。CPEC被寄望能夠生產大量希格斯粒子,而希格斯粒子是粒子物理目前一個最重要的觀測窗口。 觀點一 花360億人民幣 產100萬個希格斯粒子 在對中國建設大型電子對撞機的反對聲中,主要理由之一是:耗資千億,會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研究投入。 但王貽芳對此說法堅決證偽,“我們第一階段投入只有360億人民幣,如果有人說千億,那可能是別有用心。” 只有當CEPC在第一階段有了重大科學發現、關鍵技術獲得突破,比如高溫超導,才有可能在第二階段,將100公里的隧道用作質子對撞機、電子質子對撞機、重離子對撞機,或電子重離子,王貽芳認為,這些都只是可能性,將可能性用一種不確定的方式加起來,進而得出投資規模,是不科學的。 觀點二 歐洲FCC二選一,我們慢了只能放棄 2019年1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也公布了環形對撞機(FCC)的《概念設計報告》,他們計劃投巨資分兩步建超級對撞機。和王貽芳的方案一樣,都是準備建周長100公里的環形軌道,走先電子對撞、后質子對撞的技術路線。從規劃時間周期來看,CEPC原計劃在2022年開建,2030年建成,而FCC的周期要比中國晚10年。 “目前進展,我們依然在按計劃準備,但2022年能否開建取決于很多因素,包括國家對基礎科學的整體規劃。”王貽芳認為,由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還有LHC在做,因此在FCC上不會馬上投入,這對中國來說,是很好的時間窗口,而中國有30年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經驗,機會對中國是有利的。 爭分奪秒,是因為對世界來說,這是個“二選一”選項,如此規模的大型環形對撞機,地球上有一個就夠了,“如果他們搶先做了,我們只能尋找其他機會。”王貽芳認為,時間緊迫。 更關鍵的是,通過大型基礎科學裝置的國產化研發,可以國內現在空白的一些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如說大功率的微波器件,大型的低溫制冷設備、超導磁鐵、專用集成電路等,而在這些方面,我們國內要么是空白,要么是在國際上基本沒有影響力,讓大型科學裝置成為國產設備的第一個用戶,給它機會,讓它成長。 觀點三 中學物理教材一定要改 “量子波速讀”讓國人的科學素養再次成為焦點,自量子力學之后,物理學似乎離普通大眾越來越遠,暗黑物質、高能粒子、量子……人們往往不知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王貽芳認為,目前中學物理教學多多少少出了問題,教材和考試題目都只涉及古典物理學,對當前最新、最前沿的物理科學幾乎毫無涉及,這導致學生們走上社會后,對科學的認知是碎片化、非系統的,因此很容易被一些概念繞暈,被玄學所騙,“我們應該改進現有教材,讓高中生就能系統接觸最前沿的科學概念。” 其他科學家精彩觀點 Carl June 一名權威癌癥免疫學家,他首創CAR-T療法,通過喚醒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已成功應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腫瘤治療的臨床試驗。 Carl June帶來了這一癌癥療法的最新進展,他說:“面對癌癥高額的治療費用,我們必須找到新辦法治愈病人,而且是一次性的。CAR-T細胞在人體內可以存活很多年,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細胞和基因療法。” Jennifer Jackson 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地質物理學家。針對人體腫瘤的療法給患者帶來希望,對地球“腫塊”的研究則可能揭示地球生命的誕生之謎。 她帶領團隊發明了“地震層析成像法”技術,能像X光片一樣透視地球內部影像,幫助人類深入研究地心高密度巨型異物,也就是地心“腫塊”。她說:“ 這樣的腫塊,哪怕是小腫塊,也會在塑造地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可以對地球內部進行更高清的成像,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腫塊對于每一個行星可居住性的影響。” 施路平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融合人腦和電腦思維,用類腦計算支撐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 他的團隊研發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芯片“天機芯”,實現了中國在芯片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自然》論文零的突破。施路平說:“發展類腦計算和人工通用智能真正的挑戰既不是科學,也不是技術,而是學科分布導致沒有合適的人做這樣的研究,所以多學科融合尤為關鍵。” Hod Lipson 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主任,研發出自我建模的仿生群體“粒子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未來將可能擁有創造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一個真正的粒子機器人可能會由成千上百個粒子組成,即便其中20%的粒子壞掉,也仍然可以繼續運作。”Hod Lipson強調,“我們認為它帶來的好處將會遠遠超過它的風險。” Magdalena Skipper 《自然》總編輯、遺傳學家Magdalena Skipper,是雜志創刊150年來,首位擔任該職位的女性,也是首位具有生命科學學術背景的總編輯。 今年WE大會上,她介紹了200多年來人類在遺傳學研究上取得的突破:“遺傳學比我們預想得要復雜得多,但它對我們決定性的意義又比我們想象的低得多”。 Tom Baden 37歲的英國知名神經學家、英國皇家生物學學會會士,連續兩年發表于《自然》的研究發現,視網膜神經回路在功能上的多樣性遠高于此前人們的認知,而這可能改變眼科診斷和治療的研究基礎。 此外,他還使用 3D 打印等新技術設計制造專業實驗設備,并基于開源許可協議公開了自己的設計,這將極大推動神經學研究的進展。 作者/郝俊慧 編輯/挨踢妹 圖片/騰訊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原創BigBang!在騰訊WE大會,探索平行宇宙、幽靈粒子、癌癥攻克......-兩性共同愛護】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