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雅記·藝術|鉆進藝術萬花筒:國內國外看展忙:兩性共同成就

時間:2023-12-31 00:34:10 作者:兩性共同成就 熱度:兩性共同成就
兩性共同成就描述::形雅記 · 藝術 | 鉆進藝術萬花筒:國內國外看展忙 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為中國當代藝術帶來了巨大推力,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的展覽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精彩紛呈的藝術展如同萬花筒,為我們展示著藝術的無限可能。 微紀元 · 來自中國的媒體藝術 2019年9月4日至2020年1月26日,“微紀元 · 來自中國的媒體藝術”在德國柏林展出,本次展覽由柏林國立美術館和德中文化交流基金會(GeKA e.V.)聯合舉辦,德中文化交流基金會(GeKA e.V.)主席張彧女士發起,展覽理念由漢堡火車站柏林當代美術館的策展人Anna-Catharina Gebbers女士和柏林國家美術館——國立博物館總館長Udo Kittelmann先生聯合策劃。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為來自中國的藝術家曹斐(1978)、陸揚(1984)、方迪(1987)和張培力(1957)。“微紀元 · 來自中國的媒體藝術”特別展是對2001年漢堡火車站柏林當代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群展“生活在此時”的呼應和延續,都在探討不同時期中國經濟、政治、思想、科技上發生的巨大變化。 本次展覽的作品形式從經典電影語言的寫實紀錄,到日本動漫美學影像,試圖通過裝置和影像藝術聚焦探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人類心靈、身體和技術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這個融合了文獻紀實、敘事描述和裝置藝術,進而延至虛擬空間的跨代藝術展,呈現出中國媒體藝術發展的脈絡。 曹斐本次“微紀元”特別展的參展作品《亞洲一號》(2018)和《11 . 11》(2018)是第一次亮相德國。該多媒體裝置展示的電商倉庫刻畫了可見未來的超現實畫面,折射出加速的經濟增長、技術發展和全球化對社會的影響。 曹斐作品《亞洲一號》截圖 曹斐作品《亞洲一號》截圖 方迪的兩件多媒體裝置和一個物件在這次“微紀元”特別展中展出——《Minister》(2019),《Sepik River Ring》(2019)和《The Magical of Pipes》(2019)。他的首個歐洲大型藝術展的創作,基于他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工作和生活體驗。 陸揚的創作圍繞性別議題、科學信仰以及后人類的生活方式等主題,她創作生涯至今最大的裝置作品將在本次“微紀元”特別展上首次亮相,各種動漫符號如建造的大型迷宮一般。 張培力作品《30x30》截圖 張培力作品《相對的空間》截圖 為此次“微紀元”特別展,張培力展出了經典先鋒錄像作品《30x30 》(1988)和《衛字3號》(1991),另兩件作品《不確切的快感1》(1996)和《相對的空間》(1995)首次亮相德國。其中,單頻道視頻《30x30》(1988)通常被看作是中國第一件錄像藝術作品。 展覽 微紀元 · 來自中國的媒體藝術 主辦方 柏林國立美術館德中文化交流基金會(GeKA e.V.) 發起人 德中文化交流基金會(GeKA e.V.)主席張彧女士 展期 2019年9月5日——2020年1月26日 地點 柏林國立美術館特別展覽廳 Matthäikirchplatz 6,10785 Berlin 城市 德國,柏林 “回歸” JUJU WANG 法國個展 : 自我發現之旅 2019年10月17日-12月21日,藝術家JUJU WANG個展“回歸”(BACK TO THE ORIGINS)在法國巴黎的SCENE OUVERTE畫廊舉辦。 我們是什么,是什么使我們特別,是什么使我們成為獨特的實體,我們如何塑造我們的個性特征,社會和環境如何塑造我們看待周圍環境和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方式,歷史如何看待我們,我們的生物需求是如何塑造我們的,代表了一張白皮書,選定的作品旨在這張白皮書上尋找答案。這一系列作品體現了JUJU WANG在返回中國后開始的自我發現之旅中的自我反省。 “WE”,JUJUWANG, 亮片、珠子、油畫布等。 這幅作品沿襲了亞洲的道路,使用中國刺繡技術來代表眾所周知的中國符號,這些符號標志著與人類所擁有的世界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中國葫蘆、蝙蝠、烏龜、猴子,最后一只黑猩猩與人類的DNA比例最接近。 從幼兒時代起就生活在美國,與西方文化的對話已經發展并塑造了藝術家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然而,回到中國后,遇見了一系列新的神秘詞匯,誕生于當地的傳統、手工藝品和地方,盡管它們不為人所知,但卻能喚起一種熟悉和舒適的感覺,就像未被發現的童年一樣。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展覽找到了答案,回到一切開始的地方,回到最深的生物根源,回到家庭和嬰兒,到傳統和歷史背景,到人類基本的情感和需求,利用自我的分層來釋放視覺構圖。層次不僅代表了一系列的事件、想法和信仰,而且一個窗口可以提供一個完整的現象的圖像。這些故事是對幾千年前的中國傳統技術的重新詮釋,如刺繡、金箔、中國絲綢、傣紙等,并以現代風格介紹給公眾,這些技巧源自東方技藝,以及西方文化的最新技術和材料。 “Layered Self”,JUJUWANG, 亮片、珠子、油畫布等。每個人都有幾層自我,一天中扮演的幾個角色,每個狀態代表不同的一面,形成一個洞的復雜和多層次的人格。人格序列在孩子的成長經歷中形成,塑造后來的成人,將這些角色路由到最深的夢想、欲望和需求的核心中。 “A Beautiful Game”,JUJUWANG,眼睫毛、手工紙、金箔等。在西方傳統中,每當睫毛掉下來,就能許個愿。愿望和睫毛都代表了自我的一瞥,作為不斷變化的人格的證明,它們捕捉到了藝術家在特定時刻的身體和心理狀態。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將睫毛和收集的愿望呈現在傳統手工紙上,中國的金箔元素的使用,意味著標記的每一刻都無比珍貴。 JUJU WANG作品定期在中國展出,如上海大世界、上海展覽中心、重慶羅中立美術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成都太古里、朵云軒美術館等。她被施華洛世奇(Swarovski)授予2019年未來設計師獎,并在2019年邁阿密巴塞爾設計周(Design Miami Basel 2019)上展示了一個大型裝置。“回歸”是她在法國的第一次展覽。 此次舉辦展覽的SCENE OUVERTE是一家年輕的畫廊,位于巴黎7號的心臟地帶,被認為是紐約的閣樓和真正的生活空間。SCENE OUVERTE畫廊創造了當代創作和對偉大手工藝的絕對實現的要求之間的聯系,最重要的是,它捍衛了稀缺和卓越。 展覽 “回歸”JUJU WANG 個展 展期 2019年10月17日-12月21日 地點 法國巴黎SCENE OUVERTE畫廊 城市 法國,巴黎 “地平線”:12件作品穿越時空對望 2019年10月23日至2020年2月22日,“地平線”藝術家群展在元典美術館舉辦。參展作品來自重量級藝術家關根伸夫、菅木志雄、瀋文燮、周邁由、秦玉芬、馬可魯、朱金石、王度、以及青年藝術家呂尤佳、譚天、20萬小組和李琳琳。 如元典美術館館長谷燕所言:在人類社會每一個發展階段,重溫經典、反芻,以其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現實為核心,思考“當下”,發出提問、批判、警醒,創造新的前衛與先鋒思想,是社會發展根本,也是知識份子應有的文化自覺,藝術亦是如此。今日世界物質極大豐富,消費主義、利己主義至上,先鋒藝術是否依然存在?先鋒藝術的意義何在?我們從藝術家的作品里尋求到啟示。 《空相-皮膚 033》,關根伸夫,木頭、布面丙烯,127.3x101.6cm,2016 關根申夫作品中白色柔韌褶皺與紅色硬而光滑的和平相處、菅木志雄由圓心放射的密集刻紋與樹木年輪的對峙、瀋文燮人為斷裂的巨大宣紙與石頭的輕喃低語中,我們仿佛看到時光至于人類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與寰宇的不可預測的影響及意義。 《雞冠花》,周邁由,紙板油畫,38.6x46cm,1979 大海另一端的大陸上,周邁由在藝術桎楛歲月里靜物寫生的孤獨與恣意揮灑,是靈魂對藝術真諦、對自由的向往。而秦玉芬的彩色水墨畫面空靈卻又冷靜理性,讓我們看到了不久前《珊瑚》作品靜謐禪意與浪漫詩意下的烏托邦世界源頭;馬可魯繼上世紀末及本世紀初,經歷西方藝術與中國文化糾結的痛楚、反芻,創作八大系列。以巨大尺幅轉換自己早期水墨作品,又一次借中國傳統繪畫圖式對繪畫空間、Surface及內在精神探視與表達。朱金石將87張亞麻空白畫布疊加與展牆沖突又依存,當部分畫布沖破墻面,直指窗外時,裝置的室內空間被打破,繪畫、裝置、空間再一次進入新的語境與平衡;用幾萬張手機鏡頭里社會實錄圖片,替換文字、數字做成的電話黃頁,是對社會百態的記錄、折射?還是對電話黃頁時代生活的追憶?抑或是對當下過度依賴、玩弄圖像現象的一種揶揄?昔日先鋒藝術成為今日經典藝術,藝術家們依然在探尋今天的藝術實驗。 《蝕》,秦玉芬,宣紙彩墨,1984 《無題》,馬可魯,布面油畫,300x450cm,2015 與此同時,我們欣喜地發現一群年輕藝術家正在進行著今日世界的探索。尤佳基于腦神經科學研究的頻閃與視覺感知及腦電波對應的震幅視頻;譚天以自己的行為與多視角觀察與思考;20萬小組用上世紀80年代單缸洗衣機,以手繪亞麻世界地圖連結洗衣機渦輪及海釣魚桿的傳動桿,地圖在機械、規律的正反向旋轉中不停的旋擰、放松,產生無數的褶皺;李琳琳絢爛而詭異的“伊甸園”引人反思...... 《(present)No.1》,呂尤佳,視頻投影(雙軌道),2分鐘(循環),2019 太陽再一次從地平線上升起時,12件作品穿越了時空,彼此相望,熠熠生輝。揭開時代、民族、地域、文化差異的面紗,12位(組)藝術家思想的先鋒性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用各自的藝術語言,為我們對人類、對科學催動下急速發展、變化的未來世界的審視,開啟了另一扇感知、認知的天窗。 展覽 地平線 主辦 元典美術館、元典藝術公益基金會 藝術家 關根伸夫、菅木志雄、瀋文燮、周邁由、秦玉芬、馬可魯、朱金石、王度、呂尤佳、譚天、20萬小組、李琳琳 展期 2019年10月23日-2020年2月22日 地點 元典美術館(北京市朝陽區望京利澤西園112號) 城市 中國,北京 黃鶯&何在峰Y&Z團隊《十三場夢境》 2019年10月26日至2020年1月9日,藝術家組合黃鶯&何在峰及Y&Z跨媒體團隊在幻藝術中心北京798空間傾力打造的沉浸式展覽《十三場夢境 Thirteen Dreams》。 藝術家黃鶯先后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家何在峰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黃鶯、何在峰及Y&Z跨媒體團隊,根植于藝術與科學,探索新興數字技術創造性的運用所帶來的表達潛力,游弋于虛擬與現實的中間地帶,不斷跨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認知與體驗的邊界。他們的作品涉足新媒體、影像、裝置、雕塑、繪畫等多種當代藝術媒介,試圖在自我與環境、真實與虛構、時間與空間的多重關系中發現新的可能性,營造出介乎現實與虛擬之間的沉浸式體驗。 近年來,黃鶯和何在峰通過一系列的創作,探索在真實空間將虛擬世界不斷具體化。如:參加巴西庫里蒂巴雙年展的影像裝置《無象》,為今日未來展創作的投影映射裝置《幻想速度》與央視合作的全息沉浸式投影舞蹈《十三場夢境》等。他們多次參與一線品牌跨界藝術項目,通過看似冰冷的數字技術,他們試圖創造一種數字時代的大教堂,在其中映射了人心最深沉的情感和欲望。 此次在幻藝術中心展出的《十三場夢境》是藝術家們迄今為止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大規模沉浸式展覽的公開亮相。夢蘊含著人類集體潛意識最古老的原型,帶我們走進人類經驗的深層。走進1000平方米的空間中由藝術家編織出來“虛擬的現實鏡像”,你可以親身體驗到《無象》、《觸》、《無限的遠與近在咫尺》、《Deepink》、《仙鏡》、《嬗》、《白日夢》等現實與虛擬深度融合的多重夢境空間,仿佛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虛擬形態可觸可及,當下的每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主體變成了一個混合物,一個由各種異質、異源成分的集合,一個無知與信息的混合體,通過不斷變幻的投射影像來打破人類身份與信息形式的界限,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和意識重塑了虛擬與想象的世界。 現實并不是我們最好的窗口,在被虛擬信息與編碼環繞的夢境之中,我們的身體越發完美。 展覽 十三場夢境 展期 2019年10月26日-2020年1月9日 地點 幻藝術中心798空間(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 城市 中國,北京 “進化”: 維莉·卡明斯基帶你認識藝術首飾 2019年10月22日至11月11日,FROOTS植根花實藝術空間與嘉德藝術中心聯合推出當今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首飾藝術家之一維莉·卡明斯基Vered Kaminski個展:“進化:維莉·卡明斯基藝術首飾回顧展”,作為第六屆嘉德典亞藝術周(GFAA2019)的特別展覽項目,展出藝術家逾30年創作生涯中的近千件作品,從首飾到裝置。 胸針, 2017, 銀 ©Vered Kaminski & Elie Posner 維莉 · 卡明斯基1953年生于以色列拉瓦丁基布茲,本科畢業于耶路撒冷比撒列藝術設計學院首飾制作與設計專業,獲阿姆斯特丹皇家藝術學院與巴黎第八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卡明斯基在以色列及世界各地舉辦展覽,包括以色列博物館、特拉維夫美術館、荷蘭Galerie Ra、美國Gallery Loupe等。她的作品被全球多家著名博物館列為永久收藏,包括以色列博物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慕尼黑現代藝術陳列館等。 項鏈, 2019,銀,混凝土 ©Vered Kaminski 作為以色列藝術領域和設計界的標志性人物,在國際藝術首飾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卡明斯基,她的藝術首飾創作既與歐洲當代設計與藝術運動緊密相連,也同時繼承和反映以色列文化和中東、地中海地區元素和題材。 分裂的石塊系列, 胸針, 2006-2019石頭, 不銹鋼, 膠水 ©Vered Kaminski & Elie Posner 展覽回顧這位藝術家與設計大師幾十年來獨具特色的創作歷程:它如同自然界生物進化,是一個在持續的積累中不斷演變的過程。她的每件新作品,總是前一作品的繼承之變,從不憑空跳躍。這個特殊的發展歷程,源自卡明斯基對藝術首飾的熱情、天賦與其忠實自我的個性。卡明斯基的藝術進化,最終產生了在工藝、材質、設計和藝術理念等各個層面都極其多樣和豐富的作品集合。其著名“2的n次方”系列, 則形象地說明了她的藝術發展,這系列作品均始于一根金屬線,經多次分叉,最終形成了大樹一般的繁茂樹冠。 2的n次方系列, 2000,銀 ©Vered Kaminski 聚焦古董與經典藝術、設計與生活美學的第六屆嘉德典亞藝術周(GFAA2019)將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隆重舉辦,“進化:維莉·卡明斯基藝術首飾回顧展”將作為GFAA2019的特別展覽項目,同期呈現于嘉德藝術中心,共同為國內外觀眾帶來傳統與當代、藝術與工藝、東方與西方交匯的藝術盛宴。 吊墜,2011, 銅 ©Vered Kaminski 展覽 進化:維莉·卡明斯基藝術首飾回顧展 展期 2019年10月22日–11月11日,周二——周日,10:00-18:00(周一休館) 策展人 陸昂 Angela Lu 地點 嘉德藝術中心B1層B廳(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號) 城市 中國,北京 “園音”: 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體藝術現場 從2019年10月17日開始,中國北京合藝術中心、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摩登天空BADHEAD廠牌與COART藝術機構共同呈現藝術家秦思源的多媒體現場藝術項目——“園音”。 “園音”藝術項目由表演錄制和展覽兩部分構成,以合藝術中心別具特色的蘇州庭院作為本次項目實施的藝術現場和展覽地。 “園音藝術項目Voluntary Garden”活動現場演出圖。音樂家豐江舟錄制現場。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宋曉輝。 這一項目由摩登天空BADHEAD廠牌主理人張曉舟與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共同策劃,他們與秦思源一起,邀請30 多位音樂家進行表演和錄制。從10月17日到24日,一連八天眾多音樂人依次登臺,根據個人風格現場即興表演,各種類型風格的音樂投射出中國音樂當下發展的狀態。 “園音藝術項目Voluntary Garden”活動現場演出圖。音樂家關菲錄制現場。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宋曉輝。 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蘇州園林戲臺的啟發,秦思源將“戲臺”的靈感與故宮相鄰的合藝術中心別致的建筑融為一體,在合藝術中心中央水池上,搭建了一座水上“戲臺”,作為音樂人表演的舞臺。迥異于通常的音樂會,音樂家的現場即興表演均以某一位此前在此演奏過的音樂家的錄音為靈感,并對之前的音樂做出具有個人特質的回應,同時也對當時的表演環境做出即興回應。從中國傳統民樂到爵士樂、搖滾樂、電子音樂、前衛實驗音樂……眾多音樂家以多元樂風全方位展現當下中國音樂的創造力。在此過程中,藝術家以攝像和錄音的方式完整記錄所有音樂家的即興表演。秦思源同時還邀請著名演員譚卓作為聽眾,根據其對各種音樂的感覺以微表情做出回應。 “園音藝術項目Voluntary Garden”活動現場演出圖。音樂家高太行錄制現場。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宋曉輝。 “園音藝術項目Voluntary Garden”活動現場演出圖。音樂家巫娜錄制現場。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宋曉輝。 基于前一部分拍攝和錄制的素材,藝術家秦思源創作的四屏視頻裝置作品構成“園音”藝術項目的展覽部分,為觀者呈現了一種完全不拘泥于形式,擺脫內容限制,在感官上瞬息多變的音樂。 “秦思源:園音”藝術項目 錄制階段 2019年10月17日至10月24日 展覽階段 2019年11月10日至12月9日 提示 項目僅對受邀和預約客人開放 地點 合藝術中心(南池子大街66號巷內) 城市 中國,北京 “自然而生”:中法藝術家的交流與對話 2019年10月5日-11月15日,“自然而生——中法藝術家交流展”在樹美術館(TREE ART MUSEUM)舉辦。展覽展出了許英輝、阿列克西斯·弗里金(Alexis Fraikin)、米歇爾·亞利克西斯(Michel Alexis)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由張航和Corinne David(法)擔任策展人。 許英輝,鹿蜀,紙本水墨,105 x 200 cm,2018 阿列克西斯·弗雷金(Alexis Fraikin), 花/ Flower 紙本水墨, 60 x 60 cm, 2013 許英輝1969年出生于河北深澤,199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現工作生活于北京。作品曾多次參加展覽并被諸多收藏家及藝術機構給予廣泛的關注與收藏。阿列克西斯·弗里金(Alexis Fraikin)出生于1970年,一直生活工作在法國巴黎。從事大型的油畫創作及小型的筆墨繪畫,每一幅藝術作品對于阿歷克斯來說都是一首詩。米歇爾 · 亞利克西斯(Michel Alexis)出生于法國巴黎,受過自然科學的高等教育。作品獲得《紐約時代》報高度藝術評論,獲得波洛克·克拉斯納獎,伊麗莎白基金會獎。其作品被洛杉磯藝術博物館、紐約和巴黎的眾多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 米歇爾·亞歷克西斯(Michel Alexis),夕照3/ Afterglow 3 綜合材料,198 x 168 cm, 2018 許英輝 , 儲健,紙本水墨, 200 x 105 cm,2018 如策展人Corinne David所言,在本次展覽中,許英輝的作品再現了《山海經》中所描述的幻滅的神話自然;阿列克西斯·弗雷金(alexis Fraikin)的作品呈現了摧毀后的自然被重新創造的和諧,顯示著生命的反抗;米歇爾 · 亞歷克西斯(Michel Alexis)的作品展示的是作為母體的自然,即生命和思考的源泉。 米歇爾·亞歷克西斯(Michel Alexis),根莖58_ Rhizome 58,綜合材料,53 x 40 cm,2019 阿列克西斯·弗雷金(Alexis Fraikin), 睡蓮_ Water-Lily, 紙本水墨, 76 x 57 cm, 2019 展覽 自然而生——中法藝術家交流展 策展人 張航、Corinne David(法) 參展藝術家 許英輝、阿列克西斯·弗里金(Alexis Fraikin)、米歇爾·亞利克西斯(Michel Alexis) 展期 2019年10月5日-11月15日 地點 樹美術館(北京 宋莊藝術區) 城市 中國,北京 The End △ 周春芽:剛剛開始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形雅記·藝術|鉆進藝術萬花筒:國內國外看展忙-兩性共同成就】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